看过有感:铁道之旅

最近终于看到了一直想看的Wolfgang Schivelbusch的大作:铁道之旅:十九世纪时间与空间的工业化。这书在我原来的学校一直找不到,现在到这边才算是看到了。随便写写看完后我的感受。
也有把此书译作《铁路之旅》的。我的基本想法是,railway翻译成铁道,railroad翻译成铁路,似乎更接近原意,也可以反映出欧陆(用railway)与美帝(用railroad)对铁道文化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理解在本书中也是重点强调的话题之一。欧洲的铁道是产生于十九世纪工业化后对大量原材料、产品、人员运输的需求上的,这种需求不能用传统的马车解决,于是作为补充的铁道就应运而生了。铁道在欧洲是用来连接已经发展成熟的不同地区的。而在美国,还有广袤的腹地等着人们用各种方式、包括铁路、去探索。对于欧洲来说,铁道是升级换代,一开始是对旧的马车运输的补充,后来虽然成了主流的运输方式,但还是有个适应的过程;美国人是把铁路看成是崭新的开疆拓土的工具,没有什么旧包袱。
过去美国对腹地的探索更多是靠的河流,所以美国人对于蒸汽轮船情有独钟。这种感情也体现在美国列车的车厢中。美国的火车车厢修的跟蒸汽轮船的船舱一样,大而宽敞,并且所有座位都朝向同一个方向;欧洲因为一直是坐马车,习惯了马车的车厢,在进化到火车的时候最早就直接把马车的车厢套用在火车上的头等和二等车厢(三等车厢似乎跟美国的一样):很多个小的包厢连接在一起,每个包厢都有自己的门,里面的座位是面对面的。虽然一节列车有很多个这样的小包厢,但这些包厢是相互独立的,最早没有走廊将他们连接在一起,貌似是因为后来有了几起暗杀事件和一些技术上的要求才有了走廊。
这种独特的车厢甚至产生出了不同的文化。美国的车厢因为是一个大的空间,乘客也很适应,似乎没有什么乘客心理上的变化。欧洲的因为成了一个个小的包厢,而坐在一起的又大多是不认识的乘客,乘客们在一开始的刺激和恐惧过后,就变成了对火车旅行的麻木和无聊,转而将火车旅行变成了极佳的阅读时间,火车站里的报刊亭和书店的生意也好了很多。
这本书谈及了一个我一直很感兴趣的话题,就是乘客(或者更宽泛一点,公众)是如何适应这种对时空的变化了。本书的三个“题外话”就致力于研究“shock”一词是如何随着火车旅行的深入人心而进入大众的词汇当中的。不止是心理上影响,人们似乎觉得火车上的旅行对于自己的生理也会产生影响,而生造出了“铁道脊椎”这样类似于今天“鼠标手”一样的词汇:长期端坐在不断震荡的火车车厢中会对人的脊椎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一个一直想看的是本书对于铁道和城市的讨论。可惜讨论的太少,不过也很有新意:作者延续着火车对公众所造成的心理影响的讨论,分析了十九世纪火车站的一个特点,即候车大厅和月台的两种不同的设计风格。候车大厅——一如后来习惯了火车快速移动的公众所产生的所谓“刺激屏障”,是公众对新奇的东西反应剧烈后自然形成的自我保护性的麻木——被故意设计成了跟城市整体风格接近的古典主义,大量使用石材,为的是不刺激公众。相反,功能性压过美观和其他考量的月台结构,而更多的是用了玻璃和钢的现代建材。当公众逐渐习惯了火车的旅行,而不需要将候车大厅和月台分开设计的时候,两者就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乘客可以自由来往于月台的设计,候车大厅也变得越来越小。不过大候车厅的设计在国内还很容易看见,可能是国情使然,不过日后如果有快速运输系统,比如地铁,能准时准点的连接市内其他地区和火车站,需要提前到火车站等车,所以火车站的候车大厅也可以越来越小,或者最后变得失去作用而被取消、也未可知。
机场,与火车站相比,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相反方向的发展过程。火车站越来越小的同时,机场因为要安检,并且没有什么可靠的运输工具方便人们抵达机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提前前往机场,这样一来,机场就要腾出越来越多的空间让人们候机。在美国如今火车站越来越小、坐火车的人几乎绝种的情况下,机场从某种程度上继承了火车站的地位和功能。
本书也提到过高速公路,认为高速公路是铁道某种意义上的延伸,因为铁道是永不停息的,不像一般意义上的公路,可以走走停停;高速公路上的车必须保证一定的速度,要停下来就只能开到专门的休息区或者开下来。如果只是看高速公路本身,可能这个结论还是比较形象的,但是联系到高速公路上的载具——汽车们——可能就还是只能认为高速公路是某种特质化的公路,高速公路上的车子们链接成一列长长的列车,匀速前进,而又随时可以从这列车中脱节,下到普通的公路上来。
好像没有看到这本书的中译本,只是看到有人讨论,并且翻译了这本书的目录。实际上此书最早是用德文写的,并且在德国拿了个什么图书奖,后来作者自己又将之改写成了英文版,但是并没有很多特别晦涩难读的地方,行文还是比较流畅,实在难能可贵。如果有铁路文化研究这种学科的话,这本书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奠基之作。

One Comment
  1. 齐塞

    你现在不在原来的学校了。。。?是在哪儿呢?

Writ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