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写涉外律师生活——长篇小说《金手铐》写作缘起
主人公海博国内名校毕业,为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选择赴美求学。在申请人文领域的博士失败之后,被迫转读并不心仪的法学院。他经历了转学失败、入职知名律所无望、情感失利等挫折,只能入职国内一家普通律所工作。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坚持学习,终于在获得纽约和国内的律师资格后,如愿以偿地去到了一家在香港办公的国际律所,得到了他所苦苦追求的高薪和体面的工作岗位,但却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和冷漠的人际关系,仿若戴上了“金手铐”……
howchou,公众号:凌波门我出了本新书《金手铐》讲述从纽约法学院到香港国际律所律师的故事
1
写这本书可能是个比较自动的过程。之前虽然筹划了很久,但是真正成型的契机是取得香港律师执照的时候,我叫了几个朋友来香港高等法院参加仪式,那个时候看到他们,就想起来很少看见有人写我们的故事。 “我们”是指这些多少接受过英、美、法教育,主要做那些看起来高端的跨境业务,集中在北、上、港三地的外国律所和“红圈所”的涉外业务律师。国内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候,既需要引进外资也有机会走出去投资别的国家,这种时候大部分情况都需要我们这种律师,因为这类商务活动的相对方很少会同意用中国法律作为管辖法。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用纽约法、英国法或者其他与他们相差不多的法律,并且用过去其他类似交易的相关法律文书作为先例。这大概是作为国际贸易后发制人的劣势导致的。
我们这些人做的事情好像很离地,跟普通人所理解的律师形象差很远,但确实是上法学院的时候大家都曾经一度向往过的目标。但到底这样的地方生活如何,我感觉很少有人写过,毕竟很多人没有机会接触,或者只是从一些美国电视剧美国小说里略知一二。但我们的生活又跟那些纽约伦敦的律师有点差别,毕竟我们实际上还是脚踏实地在太平洋这边工作。小说大概解释了如何进入美国法学院,取得美国律师资格,在美国律所实习,在上海香港找相关的工作,以及真的做了这类律师后又会有什么体验。
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我还在律所,当时我已经做了大概五六年律师了,大部分时间都在香港美资所。在香港的摩天大厦里穿着整齐的西装出出进进,让人看上去很“高大上”,实际上日常的生活总是枯燥的,无非也是上班下班打份工而已,每天也是面对电脑敲敲打打,这就是我过去拼命读法学院时向往的一切吗?我个人认为小说的魅力就是在一个虚拟的世界舞台上让一些有趣的角色演绎出一些曲折的情节。它既是对日常生活的提炼与升华,深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也让人换个角度看待那些貌似光鲜或者灰暗无聊的日常。
所以回去以后我开始把过去搜集的一些材料放在一起,看能不能写点什么东西出来。等我构思好人物情节背景,写完故事梗概,实际的写作很快就自动完成了,也许这个小说的故事已经在我脑海深处自然孕育了很久,现在我所做的只是将他们妥善的倾诉出来。
2
我写过一些小说,但主要是中短篇。长篇尝试过几次,但不是很成功,总感觉写着写着就散了,即便我一开始也考虑过大概的故事梗概。可能的原因是,我过去不是很在意故事的情节,总是太注重小说文字的感觉和氛围之类比较虚一点的东西。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开始找来一些国外谈写作的书,他们多少都是从情节、人物、故事起承转合之类的方向提点,过去在我看来这些是写网络文学或者故事会之类才需要的。但实际上那些写法可能也是根据受众的反应,经过很多年摸索大浪淘沙所得来的经验,并不是什么奇技淫巧。而且就算知道了这些技术,也是完全可以不用按图索骥的,反而因为知道了别人是怎么写的,自己可以做出相对应的创新。
结合我学来的技术,我的已经在襁褓之中的故事,过去写短篇小说时候积累的经验,就推动我按照人物生活的轨迹,一章一章地铺陈下去。
3
一旦开始写写到兴头上再停下来很痛苦,所以我本来是把写作的时间放在周末。不过因为我的工作性质,有时候周末也突然需要加班,反而平常上班晚上回家如果没事不继续写有点可惜,所以我按照有些人的办法做了一个表格,记录一下每天到底写了多少字,同时设定一个目标,尽量每天按照那个目标来写。
如果不是写小说,我大概会把周末的时间拿来睡觉,如果好不容易睡饱了就看书、看电影、打游戏,毕竟香港的天气除了冬天以外都不太适合外出。幸好写小说本身就有一定的疗愈效果,所以并没有因为我减少了娱乐的时间而感到加重了身心负担,否则也不可能坚持到把小说写完。
希望有对我们这些涉外业务律师生活感兴趣的读者不吝指正。
(本书现各大书店已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