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三日

离开里斯本没多久,就听说那边的缆车出了事故,伤亡惨重,全国为之哀悼。我在的时候也坐过几次,所以多少有点后怕。但在里斯本,如果完全不坐缆车,几乎就很难在城里自由移动。

据说里斯本是建立在七座山丘上的城市。这一特点使得它和许多欧洲平原上的首都截然不同。道路在坡度之间起伏,房屋层层堆叠,远看时就像是一座巨大的阶梯。

如果登上一座山丘的顶端,整个城市会在脚下徐徐展开。红色的屋顶一片接着一片,仿佛波浪般向远处延伸;蜿蜒的街道从不同角度交错穿插,连成一个立体的网格。阳光下的墙壁泛着白色与浅黄色的光,和大西洋吹来的微风一起,让城市显得既鲜活又轻盈。

而在黄昏时分,景象更为迷人。余晖从大西洋一侧投来,把房屋和街道拉出长长的影子,七座山丘仿佛被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城市的层次在这一刻尤其清晰:低处是喧闹的广场与电车,半山腰有咖啡馆和窄巷,而高处则静静伫立着修道院与古老的城墙。整个里斯本此时像一个立体的迷宫,不同的层次里,有不同的节奏与风景。

相比之下,香港中环往半山方向有点类似:有中环的扶手电梯系统,也有山顶缆车。不过如果要找一个更接近的类比,也许更像重庆渝中。里斯本整体像是一座没有清晰规划的巨大城堡,狭窄街道与陡坡交织,行走其中既费力,也充满探险的趣味。除了不喜欢爬坡之外,我倒挺享受这种随意游走的感觉。

虽然里斯本在大西洋边上,但给人的印象却常常像是沙漠的边缘。阳光几乎不受阻拦地从天空倾泻而下,把城市照得明亮得有些刺眼。空气干燥,风吹过时带着一股粗砺的质感,不像典型海滨城市那种潮湿与咸味。棕榈树随处可见,和仙人掌、耐旱的灌木一起点缀在街角与山坡上,让人错觉自己身处北非或加州的某个旷野边城。

这种气候和氛围,也让里斯本拥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听说有些嫌加州太贵的人,会选择到里斯本度假。的确,蓝天白墙、橘红色的屋顶,配合干燥的空气和悠闲的节奏,某些时刻会让人觉得这里就是“低配版的加州”,甚至更真实,更带着一点旧时光的味道。

这次旅行里稍有遗憾:两个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没能好好看,一个是正在整修的贝伦塔,另一个是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到的时候已经关门。不过也无所谓了,本来这次主要是探亲访友,不是为了观光打卡,反正以后还有机会再来。

里斯本人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一种松弛的生活态度。即便是工作日,街上也到处都是人:有人在咖啡馆的阳伞下悠闲聊天啜饮咖啡,有人在草坪上仰望天空,有人在小广场里喝酒。好像大家对上班都不是特别积极。听说这里工资不高,税却很高,所以真正热心工作的人,可能都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本身,而不是为了赚钱致富。

美食方面,里斯本的菜色虽然比不上法国的精致,但却是很多我们熟悉食物的源头。最出名的当然是葡式蛋挞。肯德基里卖的蛋挞,源头也许就是这里,不过可能经过澳门改良,换成了酥皮;而里斯本的原版,底部是硬脆的派皮,口感完全不同。另外,日本料理里的天妇罗、炸肉饼,其实也许都是葡萄牙传过去的。整体来说,当地菜肴不太讲究华丽摆盘,但味道质朴,和他们松弛的生活状态很契合。

城市本身保存着大量古迹,这和它几乎没怎么卷入世界大战有很大关系。里斯本保留了很多岁月沉淀下来的遗迹,从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店贝特朗书店(1732 年开业至今仍在营业),到几千年前摩尔人修建的古城遗址和阿尔法玛区曲折蜿蜒的街道,都让人随处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叠影。

走在老城区,随便拐进一条小巷,就能看到几百年前的石墙,或是一座带阿拉伯风格拱门的宅邸。高地上的圣乔治城堡曾是摩尔人的堡垒,如今是俯瞰全城的制高点。而在贝伦区,更能直观感受到大航海时代 留下的辉煌印记:高耸的航海发现纪念碑,庄严的热罗尼莫斯修道院,以及当年水手们远航出发的贝伦塔。

小时候我曾经特别喜欢玩一款叫《大航海时代》的游戏。那时只是在屏幕前操纵虚拟的帆船,沿着跨越大洋和风暴的航线来往远方大陆的港口,想象着在未知的海洋上探险。而真正站在里斯本,站在面向大西洋的商业广场,看着蔚蓝的大海在眼前展开,看着那些石头建成的塔楼、纪念碑和修道院,才会意识到这不是游戏里的浪漫,而是葡萄牙曾经真实的辉煌。

十五世纪,葡萄牙人率先开启大航海时代,他们的船只抵达印度、非洲、巴西,绘制了新的世界版图。对于当时的一个小国而言,这是不可思议的丰功伟绩,也让里斯本成为世界的海上枢纽。

但也许正是因为一种深植于民族性格的松弛,葡萄牙并没有像大英帝国或法兰西那样建立起庞大的世界霸权。大航海带来的财富和荣光终究在数百年中逐渐消散,葡萄牙回归成了一个安静的海边国度,留给后人的是散落在城市里的纪念碑、教堂和古老的港口。走在里斯本街头,能感受到的不是帝国的张扬,而是一种历经兴衰后淡然的宁静。或许正是这种气质,让这座城市看起来不像昔日霸主的遗迹,而更像一片属于生活、属于普通人的温柔港湾。

正因为这些历史遗存没有被战火摧毁,里斯本比许多欧洲大城市多了一份完整与真实。它没有过度的修复或重建,而是把过去的痕迹原封不动地延续了下来。走在这样的城市里,仿佛能和不同时代的人们并肩而行:既有摩尔人的遗影,也有航海家的身影。

三天时间毕竟太短,很多地方还没来得及看完。但正因为如此,反而给了我下次再来的理由。里斯本,确实比我预想的更特别,也更耐人寻味。

Writ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