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手铐”原本是一个金融术语,即利用股票期权、奖金红利等预期收入留住人才的一种手段,一般都有时间等限制,如期间辞职则无法兑现。这一术语,形象地将“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捆绑在一起。作家周昊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金手铐》,则勾勒了一个80后法律人经由海外求学、职场奋斗,最终戴上“金手铐”的成长历程,映射出当代青年在学业、职业和情感上的迷茫与挣扎、决心和力量。
作者周昊的履历,足以驾驭这一故事。他本科毕业后赴美深造,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福特汉姆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法律博士学位。他还成功考取了美国纽约州、香港以及内地的律师资格,成为法律界的精英人士。目前,周昊在香港一家中资机构担任法务,其职业生涯横跨多个法律领域,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作者自身的经历体验,使得《金手铐》一书的故事极具写实的质感,所讲述的求学、求职、交友等话题与广大年轻人息息相关,让人读来没有阅读距离。
整部作品呈现了主人公“做梦——追梦——梦醒——梦碎”的全过程:起初是“无目标”的“做梦”。海博在国内受到的是“填鸭式”的被动教育,老师、家长和学校的鞭策使他按部就班地上了大学,又在冲动之下出国留学。真正到了国外,又陷入了无人督促的迷茫和恐慌。学姐佟姐提供了一种更成功的可能——攻读法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律所成为律政精英。于是,海博就坚定地朝着目标行进了,并将这个目标的重要性不断强化。梦想实现之后,他的生活却不是梦想的样子。书中写道:“他当然会很努力地工作,让他加班到几点他都在所不辞,每天从早到晚就蹲在办公室里。他会穿着量身定制的高级名牌西装、打着温莎式领带、戴上袖扣,出门前好好刷一遍皮鞋。他还会在西装口袋里放一片洒了古龙香水的手帕。他跟同事只说英文,而看的所有文件也都是英文的。”现实唯一与当时的梦想一致的地方,“就是看的文件确实大部分都是英文的”。他开始怀疑梦想的上好学校、去大律所、拿超高薪水,究竟是自己想要的,还是周围的人想要的。最后是“梦醒”。海博发现自己所追求的“梦想”只是一个泡影:“自己就像关在笼子里的仓鼠,在循环往复的摩天轮一样的跑步机上忘我地拼命奔跑,连自己想不想过这样的生活都没想好。”
主人公海博“做梦——追梦——梦醒”的全过程,显然是当代青年迷惘生活的一个缩影:在学业的高压下刻苦追求,在父母的期望下成为“考试机器”,现在的努力逐梦不如说是符合社会大众对世俗成功的定义。然而往往在得偿所愿后,却发现处处是“围城”。当需要大于梦想时,梦想也为虚幻,梦想成为“伪造之梦”,其成与不成都将是一个悲剧。
其实,现代社会并不缺少“梦”的产生,父母的需要、现实的挤压,会使人未加思考就屈从于现实生活,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从而确定了自身“虚假的需求”。这样一来,人不仅不再有能力或勇气去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另一种生活。小说描绘了这一困境,提出了现代青年普遍面临的问题,但作者却没有对其进行解答或提供解决途径。也许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他将思考留给了读者。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