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boy

我发现自己对老租界的事情很感兴趣。

不过从个人经历而言,这可能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上的小学是英国人建的,中学是日本人建的,大学是美国人设计的。后来我也住在上海和香港,简直是专门挑老租界住。从小我就对身边的那很多欧式老建筑很感兴趣。他们就好像是曾经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另一帮人,基于不同的文化,留下了很多痕迹。他们现在在哪里?他们居住的时候这座城市是什么样的?如果这座城市留到今天会是什么样?

有些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兴建租界的人是殖民者,想要在这个国家扩张他们的势力,所以在这里建立了据点。但是因为制度上的明显优势,他们的城市变得兴旺,并且吸引来了周边的本地居民。说起来就好像在海里扔了几节废弃的地铁车厢,结果成了鱼群的新家园一样。

租界也是那个动荡的年代的避风港。据说上海公共租界的房价会随着每次动乱而上涨,因为周边的居民会想要过来避难,进而利用租界的治外法权来保护自己的财产。这也是制度的不幸。本地居民宁可相信外国法律也不愿意利用本国法。那个时候上海的租约还约定适用美国法律,那个时候的东吴大学法学院还专门教授英美法。有段时间上海还有英国和美国的法院,想打官司都不用专门远渡重洋,想必上海还有专门的英美法执业律师。

不过对于上海如果到今天还会不会是原来那样,我倒不是非常乐观。以脚下的香港为例,基本上所有的气派欧式建筑都在地价上涨的过程中被拆除重建,建成现在那种装着玻璃电梯中央空调、冷冰冰的现代建筑。有时候历史出现点转折也未必完全是坏事,至少上海看起来比香港还更像那个年代的版本。

Writ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